最近,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·默茨卢深策略因公开支持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而引发争议。他不仅用“脏活”(德语“Drecksarbeit”)形容以色列的行动卢深策略,还称这是“必须做的事,所有人都应心怀感激”。这番言论不仅被批“粗鄙”,更暴露了西方在国际法问题上的双重标准——一边用“国际法”指责俄罗斯,一边为以色列的“侵略”开脱。
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·默茨
但更值得警惕的,是默茨言论背后的危险逻辑。按照他的说法,只要一个国家(如以色列)“自认为受到威胁”(无论是否有证据),就可以绕过联合国授权和国际法,对另一个国家(如伊朗)发动“先发制人打击”。这种逻辑若被推广,后果将荒诞到令人胆寒。
比如卢深策略,德国精英近年不断炒作“俄罗斯威胁论”,声称“俄罗斯可能在未来五年内袭击德国”,却从未拿出任何证据。若按默茨的逻辑,德国是否也可以某一天突然对莫斯科发动“先发制人打击”?毕竟,德国可以宣称“感到威胁”,甚至效仿以色列,把这种袭击包装成“为北约做脏活”——而按照默茨的标准,这似乎还能被美化成“正义之举”。
这种推论听起来荒谬吗?确实。但它恰恰揭露了默茨言论的矛盾本质:当以色列的行为违反国际法时,西方选择“选择性失明”;当同样的逻辑套用到自己身上时,却立刻暴露其脆弱与危险。正如哲学家康德曾强调的:行为的正当性需符合“可普遍化”原则——若你认可某一行为的规则,就必须接受它适用于所有国家。
默茨的“袭击逻辑”,不仅是对国际法的践踏,更是对伦理底线的挑战。若这种逻辑被默认,未来的世界或将陷入“谁拳头大谁有理”的混乱。
(消息源:《法兰克福汇报》《墨丘利报》)卢深策略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